查看原文
其他

华裔女酋长的华夏情

吴军 外交官说事儿 2023-12-06
 

作者简介    


吴军 曾在中国驻利比亚使馆、中国驻索马里使馆、中国驻加纳使馆工作。


酋长制在加纳有着悠久的历史,加纳全国各地拥有众多的大小酋长,在各种活动、集会,甚至各国驻加使馆的招待会上,到处都能见到酋长们的身影。凡有酋长出席的场合,主办单位都会事先为酋长们预留一处地方,为他们安排桌、椅、食品和饮料。

• 在观礼台上的酋长们

与会的酋长们,个个身着五颜六色的传统酋长服(有点像和尚披的袈裟,不过它是由一整块布制成),手上戴着象征权势和等级的硕大金戒指,身边还带有象征地位的彩色大伞。酋长们各自按等级落座,每位酋长的身后都站立两个随从:通话官和撑伞人。过去,加纳的酋长都是土生土长的,后来逐渐有些外国人也当上了酋长。我听说,有位德国人当上了酋长,美国著名的童星秀兰·邓波儿担任驻加纳大使时,据说也曾担任过荣誉酋长。

我一到加纳就听说有位华裔女酋长,但未能谋面,她当时正患疟疾。后来,我和使馆的一位女同志一起去探望她,只见她卧病在床,我们不便久留。打听了一下她的病情和服药情况,劝她安心养病,留下带去的水果和国产罐头,我们就告辞了。她病痊愈后,来使馆看我,带了好多芒果,她说都是她自家院子里结的。我们相互就是这样自然地交往,慢慢地加深了了解和友谊,成了好朋友。

女酋长叫曾玉宝,出生在马来西亚,父亲是华人,母亲是马来西亚人。她说自己是中国人,热爱中国,对我们使馆也格外亲近。她出身贫寒,偶尔提到自己的身世时都眼噙泪水。她说:“我小时候生活很苦,一提起来,就会心酸。”父母过世后她只身漂泊香港,为了谋生,什么活都干过,打过工,伴过舞。伴舞之事,是她最不愿意也最羞于提及的。

婚后,她一直在家料理家务,生有两男一女。她丈夫姓沈,所以大家也称呼她沈太太。丈夫是个老实人,待她不错。上世纪60年代后期,她丈夫应聘到阿克拉一家香港人开的纺织广工作,她随丈夫迁居加纳,住在厂方提供的宿舍楼里。

女酋长个子不高,长得较富态,头发呈棕黄色,穿着随意,从不刻意打扮自己。她性格开朗、豪爽,他们夫妇虽不算富裕,但乐善好施。她文化水平不高,但能用英语同加纳人自由地交谈,不过对她的英语水平,我实在不敢恭维,他们讲的英语,有些我都听不懂。

我问她是怎么当上酋长的,她说,在阿克拉附近有个小区,当地的老百姓生活非常贫困,她经常捐钱捐物帮助他们,老酋长很感动,说她心地善良,一定要认她作干女儿,后来又主动传位给她,当地百姓也拥戴她当酋长。

 参加女酋长会见臣民典礼

我们曾应邀出席女酋长会见臣民的隆重聚会。记得聚会那天,沈太太邀请了我们使馆的许多同志和阿克拉的众多华人、华侨朋友,参加她会见臣民的典礼活动。她还特地请老郭在乘坐的汽车上挂上中国国旗,表明中国大使是她的朋友,以显示她高贵的身份。

我们都准时到达聚会地,先在一座靠山的两层小楼里享用茶点,然后进入会场。会场中央的观礼台,实际上是临时搭起的一个大布棚。典礼的时间快到了,只见一群大大小小的酋长走在象征身份和等级的各色大伞下,由人群簇拥着来到了会场,按等级依次落座。

当我们进入会场时,主持人大声宣布道:“中国大使到了!”会场响起了一片掌声和震耳欲聋的鼓声、鸣枪声。

• 作者夫妇同华裔女酋长(右一)走进会场,受到热烈欢迎。

大家全都坐定后,主持人宣布女酋长驾到,只见沈太太身着黑色带红点的礼服,肩臂袒露,头上用彩色纱巾缠成高高的头饰,脖子、手腕和手指上都戴着闪闪发光的饰物,一个青年在身后为她撑着把象征身份、地位的黑红相间的大伞,前面有以沈先生为首的几位穿着民族服装的男士开道,在众人的簇拥下,女酋长慢慢步入会场。那一刻,她显得格外庄重威严,雍容华贵。

会见典礼简短隆重,没有长篇大论的讲话,只有宗教长老拿白色酒瓶,一边往地上泼洒酒水,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进行祈祷。集会在欢乐和喧闹声中结束。

接着,我们被领进老酋长的住地,沿途有众多的男女老幼夹道欢迎,另有两名青年跟在我们身后,边走边鸣枪致意,直至我们抵达老酋长的家门。

• 作者夫妇(右二、右一)会见老酋长(左二)

老酋长的寓所是一幢普通平房,房间不大。房前有个小院,院中央有一个为此次庆典临时搭起的布棚。老酋长是在他的寓所接待我们的。他站在房间的中央迎接我们,两旁坐着长老们,侍者拿出他们自酿的白酒,老酋长先喝一口,然后传给我们大家轮流喝上一口。据说这是他们接待贵宾的最高礼遇。

老酋长很激动,对中国大使夫妇的来访表示欢迎和感谢,我们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祝福。人们自始至终沉浸在欢乐和友谊之中。

  聚会海滨别墅

女酋长深爱中国,对我们使馆的同志非常热情,对使馆的活动总是大力支持,并主动为我们结交加纳官方某些核心人物牵线搭桥。

她家在沃尔特入海口处的阿达,有一个简易的海滨“别墅”。据说这个地方是她的一位酋长朋友送的。他们夫妇两人亲自动手,将这块地方收拾整理了一下,种上果树花草,又请人帮忙盖起了一个木屋、凉亭和伸向水中的小桥,以及遮阳木棚,四周装上铁栅栏。

这里风景秀美,空气清新,许多外国人和当地有钱人都在这里置地建别墅,度假休闲。女酋长的这处别墅也成了我们休闲、会友的好去处。使馆的同志们都喜欢这个地方,每次大家都是乘兴而去,尽兴而归。

• 作者夫妇(左二、左三)在华裔女酋长的海滨别墅同奥宾总理(左一)一起学习烤乳猪。

有一次,她请大伙儿吃烤乳猪,还请了许多华人、华侨朋友,我们约了奥宾总理夫妇全家。记得那是个周末,来的人很多,大家三五成群地照相、散步、垂钓、游泳、打麻将、乘游艇观景,好不热闹。沈太太准备了丰盛的食品和各种饮料,还特地请了一位烤乳猪的高手。开饭了,大家都自取盘筷刀叉,排队领取烤乳猪。小猪是用木炭火烤制的,猪皮烤得香脆,猪肉十分鲜嫩。大家就着椒盐等调料,津津有味地享用这顿美味佳肴。

女酋长负责安排食物、饮料,沈先生则带着我们游沃尔特河。他分批用小汽艇带我们浏览河边的风光,游艇顺流而下,河道愈走愈宽,岸边椰林茂密,绿色的树林和颜色各异的幢幢别墅相互掩映。入海口处,随着游艇的快速行驶,只见一间间渔民的茅屋、捕鱼用的独木舟“卡努”和光着身子追逐嬉戏的孩童从我们眼前掠过。

• 作者夫妇乘坐游艇

在这里,河海连成一片,灰白的河水和湛蓝的海水泾渭分明,一群群白色的海鸟时而腾空飞起,时而掠过水面,很是好看。我们跳上沙滩,极目远眺,只见翻滚的海浪和远处点点渔船,站在沙滩上,感受着习习的海风,令人心旷神怡。只可惜我们不能在此地久留,因为必须前客让后客,后面还有不少人等着哩!

大家玩得痛快,又吃饱喝足,虽有些流连忘返,但还是得趁着落日的余晖赶回首都阿克拉,迎接次日的繁忙工作。

与女酋长共襄善举

我和女酋长曾一道访问过阿克拉地区的一家孤儿院,帮助他们改善居住环境,赠送衣物食品,同孩子们一起欢度圣诞节。

有一次,她到使馆来找我,说想同我一起为当地的一家孤儿院做点善事。她告诉我,她已经去孤儿院看过了,孩子们的宿舍卫生条件很差,蚊虫苍蝇到处乱飞,既无纱门,又无纱窗;孩子们吃穿的条件也很糟糕;玩耍的地方更是谈不上了。她进而建议说,趁圣诞节即将来临之际,我们可以为孤儿院修建一个简单的游戏场;改善居住条件,为孩子们的宿舍、食堂装纱门纱窗;为孤儿们举办一次庆祝圣诞节的活动,给他们分送食品、饮料和衣物等。

她可能知道使馆的活动经费有限,所以未等我说话,又接着说,整件事情的联系安排和经费都由她负责,我只需出面同她一起去访问孤儿院参加圣诞节庆祝活动,捐些食品和饮料就行了。

她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,妥妥帖帖,送给孩子们的衣服都是亲自买布裁剪和缝制的。举办圣诞节庆祝活动的那天,她还安排了电台、电视台的记者进行现场采访,我当然地成了首访对象。事后,报纸、电台和电视台对此事作了全面报道。这件事得到加纳社会各界和外交界的一致好评,也有助于为中国人在加纳树立良好的形象。

说来也惭愧,其实整件事几乎都是她一手操办的,又出钱,又出力,我只是从旁协助,帮她出主意,但对女酋长来说,她认为自己能同中国大使馆共同举办活动,是她的荣幸,并为此而骄傲。

搭救南京姑娘

有一位南京姑娘,是位个体户,手头有些钱,也有点手艺,会裁剪和缝制衣服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结识了一个在南京大学学习的加纳留学生,他们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就结了婚。她丈夫大学毕业后,她携带个人的钱、物,跟随丈夫到了加纳的第二大城市库马西。

她原本打算在加纳开个缝纫店,继续靠自己的手艺谋生,没有料到,抵加后,她的财物全部被丈夫的家人拿走,还经常遭受丈夫的殴打和他家人的虐待。她实在忍受不了,想回国,又身无分文她曾设法逃到了阿克拉,不幸被丈夫抓了回去。她当时真是呼天不应,叫地无门,苦不堪言。

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,她于1992年的下半年,又偷偷逃到了阿克拉。这一次,她不知是通过哪位好心人,帮她找到了女酋长。

女酋长非常同情她的遭遇,就收留了她,把她藏在自己家里,供她吃住,热情地帮她四处联系,替她办理出境手续,还串联阿克拉的侨胞,大家共同捐钱、想办法、出主意。最后大家为这位南京姑娘筹集了一笔钱,足够她购买机票和支付旅途的一切费用。

她的丈夫虽听到一些消息,四处抓她,但因为女酋长认识的人多,政府里、警察局里都有朋友,所以他一直不敢动手。为保证万无一失,大家商定由女酋长亲自开车,最后直接把她送上飞机。

• 作者夫妇同女酋长(左一)在观礼台上

女酋长就是这样的一位热心肠的好人,整天忙忙碌碌,到处给人家帮忙。记得她家养了条很大的狗,可能品种名贵吧。有一天,我坐车路过她家,只见她牵着狗要出门。我们停下车,问她要去哪里,她说去罗林斯总统的妹妹家,他们家希望借她的狗配种。她后来还带我去,为使馆买了两条很好的小狗。

我们1993年回国后,一直同她和沈先生保持联系。多年来,他们每年都给我们寄信、寄贺年卡、寄全家的照片。他们来信说,他们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,分别住在香港和美国。不过,他们经常来往于香港和美国两地,与儿孙团聚,共享天伦之乐。

听说我们离开加纳的第二年,他们就迁居美国临行前,将汽车、家用电器、海滨小屋等,以极低的价格出让给了使馆介绍的中国公司。




-End-

图文 | 《出使非洲的岁月》 

作者 | 吴军

编辑 |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


更多精彩

敬请关注“外交官说事儿”



联系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